_0
_1
_2
在篮球场上,他曾是风靡一时的“篮下魔术师”,脚步扎实、得分如麻。退役后,他转战解说台,用专业与幽默征服了无数球迷的心。他,就是张卫平——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篮球人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卫平的名字在中国篮坛可谓如雷贯耳。身为国家男篮的著名前锋,他与穆铁柱并肩作战,共同谱写了中国篮球的辉煌篇章。
两届亚锦赛冠军、第8届亚运会冠军的荣誉背后,是张卫平无数次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和精湛球技。他被誉为“亚洲**前锋”,实至名归。
1978年的第8届世锦赛,是张卫平篮球生涯的巅峰时刻之一。那届比赛,他场均贡献惊人的25.3分,将“得分王”的称号揽入怀中,更被赞誉为“篮坛神射手”。如今他过得如何?
图片
从名门之后到“世界冠军的摇篮”的篮球巨星
在篮球场上,他是一位身高1.93米的巨人,但在家族中,他只是众多名校毕业的后辈之一。他就是张卫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男篮的璀璨明星,一个从名门望族中走出的篮球传奇。
张卫平,1950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外公卢毅安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得意门生,后任京汉铁路局局长,名震一时。
父亲张绪生则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留校任教后,随着1952年燕京大学并入中国人民大学,他又在人大继续他的教育生涯。
1963年,张绪生荣升首都经贸大学经济系系主任,成为学术界的佼佼者。而张卫平的母亲同样毕业于燕京大学,她先在人民大学教书育人,后进入文物出版社,为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
在这样一个学霸云集的家庭中,张卫平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篮球。这或许与他从小展现出的过人身体素质有关。
10岁那年,他踏入了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少年篮球班的大门,从此与篮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什刹海体校,一个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的神奇地方。这里培养了冯坤、张楠、滕海滨、张怡宁等多名奥运冠军,而张卫平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在体校的日子里,凭借着超过1.80米的身高、出色的弹跳和力量以及协调的动作赢得了行家的青睐。
1964年转入北京市东城区体校后他更是一路高歌猛进于1965年和1966年分别入选北京青年男篮和北京男篮向全国冠军、亚洲冠军发起了冲击。
图片
特殊年代的到来让运动队陷入了瘫痪很多队友选择了离开。但张卫平对篮球的热爱让他坚持了下来。
在球队没有训练的日子里他私下里找朋友一起练球甚至主动到体工大队食堂去劳动换取一顿饱饭。
他的坚持和努力没有白费跟着举重运动员练深蹲让他的腿部、腰腹力量优于一般篮球运动员为他日后的篮球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篮坛传奇:张卫平与穆铁柱的亚洲霸主之路
1973年,国家体委的一声号令,让两位篮球巨星汇聚一堂。钱澄海主教练慧眼识珠,将张卫平招入国家队,与穆铁柱并肩作战。
一个是前锋线上的利刃,一个是内线禁区的巨塔,他们共同撑起了中国男篮的荣耀。
图片
回想起那些年,穆铁柱在集市上卖鸡的日子仿佛还历历在目。身高两米的他在人群中如同鹤立鸡群,被山东体委的张主任一眼相中。
从此,篮球场上多了一个“半个篮筐”的传说。只要球到了他的手里,轻轻踮脚,就能将球送入篮筐的怀抱。
而张卫平则是前锋线上的魔术师。他的勾手投篮如同画中的弧线,每一次出手都让对手望尘莫及。
腰腹和腿部的力量让他在篮下如鱼得水,转身、半截篮、抢篮板……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艺术与激情。
1974年、1975年、1977年……这些年份对于中国男篮来说如同金色的里程碑。在张卫平和穆铁柱的带领下他们接连夺得亚运会和亚锦赛的荣誉每一次胜利都让球迷为之疯狂。
他们不仅是球场上的英雄更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当1978年的第8届亚运会在泰国曼谷落下帷幕时张卫平站在了亚洲篮球的最高领奖台上。
图片
他被评为亚洲**前锋这是对他实力的最好证明。而与此同时穆铁柱也早已被公认为亚洲第一中锋他们的名字响彻整个亚洲篮坛。
篮坛传奇:张卫平与穆铁柱,未完的奥运梦
1978年,马尼拉的热风吹拂着篮球的激情。这是中国体育特殊年代后的首次正式国际亮相,世界篮球锦标赛的舞台上,中国男篮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挑战。
在这支充满斗志的队伍中,张卫平和穆铁柱的名字如同闪亮的星辰,引领着中国篮球的复兴之路。
那年的世锦赛,每一场比赛都是硬仗。但中国男篮不畏强敌,张卫平更是以场均25.3分的惊艳表现,荣膺“得分王”称号,入选世界**阵容。
图片
他与穆铁柱的默契配合,仿佛篮球场上的天作之合,让对方防守陷入困境。
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就在张卫平憧憬着奥运舞台时,国际政治的波澜却让他的奥运梦破碎。莫斯科奥运会的缺席,成为他和队友们心中永远的痛。
但生活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张卫平在眼泪中退役,带着遗憾和不舍告别了心爱的篮球场。
退役后的张卫平并没有离开篮球。他转身成为教练,从北京青年男篮到北京女篮,再到国家男篮,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继续为中国篮球贡献力量。他与恩师钱澄海携手合作,带领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
运动员时代的遗憾始终萦绕在张卫平的心头。1988年汉城奥运会,他以教练身份再次踏上奥运征程。虽然中国男篮最终获得第11名,但这份奥运情怀对于张卫平来说意义非凡。
图片
从篮球殿堂到人生逆袭:张卫平的传奇之路
那时,张卫平的家庭也面临着考验。妻子远赴美国求学,他本想在国家男篮主教练的位置上等待她的归来。但命运开了个玩笑,他没能如愿以偿。心灰意冷的他,选择了跨洋投奔。
在美国的土地上,张卫平从底层做起。他给篮球队员按摩、做过图书管理员,最后在芝加哥大学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但生活的艰辛并未因此结束,语言的障碍和微薄的收入让他的日子捉襟见肘。更糟糕的是,与妻子的距离让他们的感情渐行渐远,最终走上了分岔路。
1992年,张卫平的生活跌入谷底。离婚、事业无成,他仿佛成为了失意的代名词。但就在这时,他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选择——前往洛杉矶。
图片
在洛杉矶的阳光下,张卫平开始了新的征程。他做过代驾、推销过啤酒,遭受过白眼和冷遇。但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未放弃。
两年后,他成为了巴顿啤酒公司在美国西部的销售经理,用他的努力和汗水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从球场到荧屏:张卫平的传奇转身与不变篮球情
1996年,一个电话改变了张卫平的人生轨迹。这通电话来自他的好友,央视的体育名嘴孙正平,邀请他回国担任央视体育频道的NBA解说员。
图片
就这样,张卫平毅然辞去了国外的工作,回到了熟悉的北京,与孙正平组成了备受球迷喜爱的“二平组合”。
他们的解说风格独特,张卫平的专业知识与孙正平的幽默风趣相得益彰,让无数球迷为之倾倒。
尤其是在解说NBA比赛时,张卫平总能妙语连珠,将比赛的精彩瞬间和球员的故事娓娓道来,让球迷们仿佛身临其境。
在解说台上取得成功后,张卫平并没有停下脚步。1997年,在国家体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了国家管理集团在中国区的高级经理,负责男篮甲A联赛的运营和推广工作。
他大胆创新,请来了NBA的教练为国内教练进行培训,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篮球教练的水平。
事业的辉煌并没有让张卫平忽略个人的幸福。离异后一直单身的他,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位圈外人士,并于2000年再婚。为了家庭的需要,他选择了辞职回北京定居,开始了新的生活。
尽管离开了管理集团的高位,但张卫平并没有离开他热爱的篮球。2002年,他担任了奥运希望队的主教练,为国家男篮培养后备人才。
图片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孙明明、解立彬、陈江华等著名运动员脱颖而出,为中国篮球注入了新的活力。
好景不长,由于篮管中心领导的变动,奥运希望队解散了。但张卫平并没有放弃对篮球的热爱,他创办了篮球训练营,继续为培养篮球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训练营与乔丹训练营达成了独家合作,成为了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忙碌的训练营工作之余,张卫平依然没有放弃解说的工作。他一直是央视NBA的解说嘉宾,为球迷们带来了无数精彩的比赛解说。
图片
2010年,他更是出任了腾讯体育的特约撰稿人,为平台提供NBA的独家报道。
2013年,《NBA最前线》电视篮球栏目诞生了,张卫平作为主创人员之一,多次赴美采访,深入30多支球队,为球迷们带来了大量的独家NBA报道。他的专业和热情让他成为了“解说界的活传奇”。
如今,已经73岁的张卫平依然活跃在《NBA最前线》的荧屏上,担任着顾问的角色。
常年运动让他保持了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身材,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很多。他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和满足,但他对篮球的热爱从未改变。
图片
从球场到荧屏,从运动员到解说员再到管理者和教练员多重身份的转变并没有改变张卫平对篮球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的传奇人生充满了辉煌和坎坷也充满了幸福和满足成为了中国篮球界不可磨灭的一道风景线。